《飲用天然礦泉水》標準正式實施, 增加溴酸鹽及四種致病菌限制。去年6月,信息時報獨家披露礦泉水中含溴酸鹽過高可致癌的消息,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而日前,倍受關注的國家礦泉水新標終于浮出水面,該標準最大的革新在于增加了溴酸鹽及三項致病菌指標,同時刪除了菌落總數。面對實施的新標準,企業在生產設備改造上是否已做好準備?新的國標是否能為消費者帶來利好消息?對行業又將帶來怎樣的變革?為此,信息時報記者對企業、行業專家及消費者進行了深入采訪。
企業現狀1 新標準與國際接軌 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所長吳清平表示,這次國家修訂的礦泉水標準基本與CAC(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標準接軌。據了解,溴酸鹽在國際上被定為2B級潛在致癌物,它是礦泉水或山泉水等天然水源在經過臭氧消毒后生成的副產物。在國際上,世界衛生組織和美國環保局所規定的飲水中,溴酸鹽最高允許濃度在 0.01mg/L以內。我國礦泉水新標準中該項指標已與國際一致。 同時與CAC達到一致的是取消了菌落總數。礦泉水國標過去一直對菌落總數限定嚴格,每毫升不得超過50個。而這正是不少水企為之頭痛的指標,尤其是桶裝水,在流通領域中出現菌落總數超標的事件時有發生。根據廣東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給出的數據顯示,從2005年至2008年,菌落總數超標是導致飲用水產品抽檢不合格的最主要原因。2005年為91批次,2006年為96批次,2007年為108批次,2008年情況較好,為49批次,但仍然占據所有不合格原因之首。而正因為菌落總數限定嚴格,致使眾礦泉水企業為控制菌落總數而加大臭氧投放量,也增大了致癌物溴酸鹽產生的幾率。 而在WHO、美國EPA等標準中,都沒有細菌總數指標,但是對致病菌的控制越來越嚴格。2007年,118噸法國依云礦泉水因菌落總數超標被我國檢驗檢疫局退港處理,這正是因為國際標準與國內標準的差異造成。
企業現狀2
去除溴酸鹽成頭號難題
日前,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準發布了《飲用天然礦泉水》和《飲用天然礦泉水檢驗方法》兩個國家標準。《飲用天然礦泉水》(GB8537-2008)實施時間為2009年10月1日,《飲用天然礦泉水檢驗方法》(GB/T 8538-2008)實施時間為2009年4月1日。該標準最大的亮點在于增加了溴酸鹽及三項致病菌指標,同時刪除了菌落總數。
據一礦泉水界資深人士透露,目前大多數礦泉水企業在溴酸鹽問題上都不過關。現在還沒有一個很成熟的、大家公認的方法來解決。早在去年該標準進行意見征詢時,整個礦泉水行業已經進入了緊急技術攻關的狀態中。
該人士介紹,目前各企業施行的辦法很多,由于溴酸鹽是臭氧殺菌的副產物,那么現在能用什么來替代臭氧是個頭疼的問題,畢竟臭氧是最有效的消毒方法。于是有人重新提出十幾年前用過的紫外線,但紫外線殺菌并不徹底。如果用二氧化氯,就會有股氯氣味。也有企業通過加二氧化碳降低PH值,分階段加臭氧,通過活性炭的吸附等,但是同時又會出現新的問題,例如大量使用活性炭,對離子吸附很敏感,會影響離子成份變化,把溴酸鹽降下來的同時又可能降低了有益的偏硅酸等。“現在大家拼命在攻關,最后怎樣,還沒有一個公認的方法,都是實驗階段。”
來利礦泉水市場部經理劉慧玲也表示,目前行業還沒有一種公認的工藝能很好地控制礦泉水中溴酸鹽的指標,來利現在也正在觀望中。現在來利已經按照新國標的要求,就水處理以及生產工藝方面進行整改。
企業困難
根源在各水體水質不同
據吳清平介紹,不同的水體,溴化物含量不一樣,也造成了和臭氧結合后生成溴酸鹽程度的不同,差異性很大。 經過他們多年研究,發現中國沿海地區、東部發達地區的礦泉水及山泉水水源都存在溴化物的問題,尤其是海南的水源,較為嚴重。在用臭氧消毒的時候,溴化物存在的情況下,離子不一樣,PH值不一樣,生成的溴酸鹽的機制也不同,水體越復雜的情況下,工藝上就越困難。
“我們一直在探索規律,要采取不一樣的方法解決它。”吳清平表示,目前通過多種研究,發現可采用降低臭氧濃度、多點投加活性炭、二氧化碳降低PH值等方法綜合使用,水體簡單的可用單一方法解決,水體復雜的要采用綜合方法。
對于是否能找到一套行業通用的工藝,景田礦泉水總經理周敬良在接受信息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因為各個品牌水源的特點有所不同,其離子含量也不一樣。此次新國標涉及的溴酸鹽指標控制,各個企業需要根據自身水源情況尋找適合自己的工藝方法。
佛山市高明三千尺礦泉水廠廠長劉漢生表示,溴酸鹽是水加工過程中的必然產物,但所幸的是,三千尺本身水源所含的溴化物指標并不高,因此經過消毒后所產生的溴酸鹽指標也不高。而為了將溴酸鹽的指標控制在國家允許的范圍內,在過去的一年多作了很多技術改進,提升了企業的技術水平和質量管理水平。目前各項措施已經落到了實處。
消費者見解
對新標出臺喜憂參半
信息時報記者隨機采訪了幾位消費者,退休干部李老先生表示,喝了幾十年的水,從來不知道水里還有個叫做溴酸鹽的有機物,“過去喝河水、井水、自來水,后來生活條件好了,喝桶裝水、瓶裝水,沒想到科技越發達還越產生出不安全因素。”他說,也許還是過去的井水最安全。
在外資企業工作的丁先生表示,國家修改礦泉水標準,就是一大進步,是對群眾身體健康的負責,最重要的是監管力度要跟上,不達標的品牌要公布,讓消費者明白清楚地消費。
擔任中學教師工作的陳女士表示,現在食品安全已經成為了人們生活的頭等大事,這兩年發生了太多的事件,讓消費者心里對食品越來越沒有安全感,水是人們每天的必需品,希望企業要用良心來為消費者生產產品,政府要加大監管打擊不合格產品的力度。
大學生吳小姐則指出,過去國標里沒有溴酸鹽,自己可能喝了很久含有超量溴酸鹽的礦泉水,不知道對身體有沒有造成什么傷害,希望有權威專家能解答消費者這方面的疑慮。
技術變革
影響 1
企業設備成本激增
一位礦泉水大型企業的總經理告訴記者,僅溴酸鹽一項,設備的改良最少也要幾十萬,多則幾百萬。企業的整個工藝、設備、技術、檢測儀器都要調整改造,包括標簽的修改等。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是我國最早關注并研究溴酸鹽的機構,所長吳清平在接受信息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所里經過4~5年的研究,發現不同的水體生成溴酸鹽的程度不同,目前已掌握了一定的規律,研究出了一套有效的解決辦法,他亦承認對于企業來說,改造是要付出一定的成本,“50~60萬的費用肯定要的。”
三千尺廠長劉漢生表示,在過去一年三千尺在科研經費以及設備投入花費將近100萬,這還不包括軟件、人員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及相關的培訓費用。
而一些大的有遠見的企業提早意識到這個問題,較早進入技術工藝研究及改造,能從容面對此次標準的大變革。據了解,目前廣東幾家大型的礦泉水企如益力、加林山、景田等已經解決了溴酸鹽問題,大部份中小企業仍在設備改造實驗過程中。
影響 2
行業將迎來新一輪洗牌
新國標的出臺并非是一個標準出臺那么簡單,新增了溴酸鹽和三個致病指標看似簡單,實際上企業要整改的環節涉及到所有的生產流程。因此,眾企業將新國標的實施看作是行業大洗牌的一個契機。
加林山桶裝水總經理任海濱表示,如果不加臭氧,消毒劑濃度、凈化間、灌裝間、管道、水源,每一個都要控制得很好。任海濱認為,首先不是成本增加的問題,在政府加強監管的情況下,這是直接淘汰問題。“用臭氧控制最簡單,如果不用,要保證所有環節沒有細菌,這個難度很大。”他指出,這是一次洗牌和出局的挑戰,每一次國家標準的出臺,對行業都是一次集中的機會。
三千尺廠長劉漢生亦表示,新國標的出臺將對行業進行大洗牌,將是對企業綜合實力的大檢閱。因為要符合新國標的要求,企業必須有技術、資金以及企業良性循環的實力。
景田總經理周敬良指出,新國標是與國際接軌的,它的實施等于正式將整個行業的門檻和技術水平提升了一個檔次。當然,大廠有技術力量和資金的注入要符合新國標的要求沒有太大的問題。但是不排除一些小廠自身質量控制不嚴格,而且不愿投入資金進行改造的,會面臨一定的困難。
影響3
檢測費將增加
廣東省瓶裝飲用水行業協會會長羅坦在接受信息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新標準雖刪除了菌落總數,但更強調了致病菌,增加了糞鏈球菌、銅綠假單胞菌和產氣莢膜梭菌三項微生物指標,實際上對礦泉水的生產質量管理和檢驗要求更嚴格。“中國飲料工業協會和行業協會也舉辦了微生物學習班,針對新標準的實施對企業進行培訓。”他表示行業協會已經著手讓礦泉水企業盡快適應新標準的執行。
吳清平表示,菌落總數放寬后,會增加致病菌的風險性,尤其是反復使用的大桶水。對此,廠房硬件設施要加強,空氣潔凈度、機器自動化程度及人員要求都隨之提高。整個行業的門檻也提高了一個層次。羅坦表示,檢測費將會有所增加。加林山桶裝水總經理任海濱表示,每一項檢測的費用都在100~200左右,在標準剛實施的階段,整個行業會出現密集檢測,企業自己送檢也會很多,這段時間的檢測成本將高于以往。
來利劉慧玲表示,新增加的幾個致病菌指標使得檢測成本有所上漲。她告訴記者,在生產過程中,來利每隔半小時就會檢測一次礦泉水中臭氧和微生物的指標。增加了三個致病菌的檢測后,來利也購進了新的檢測設備,每抽檢一批次,檢驗成本要上升幾元。 她也表示,目前來利還沒有能力檢測出水中溴酸鹽含量,只會交給第三方檢測機構檢測。而每一批次其檢測成本高達2000元以上。
三千尺廠長劉漢生表示,除了成立化驗室以及花費20多萬購進檢測設備隊生產進行實時控制外,三千尺還定期將樣本送到第三方權威的檢測部門檢測。但檢測溴酸鹽一項,其成本就要200多元,以三千尺一次送檢10個樣本為例,一個月檢測成本增加是一筆不小的數目。